第三百二十二章 南北局势-《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2/3)页

    最近几年来——特别是英格兰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年头——英国与荷兰的关系恶化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到让人目不暇接、目瞪口呆。资产阶级商人纷纷进入政府重要职位的英格兰共和国,在军事强人克伦威尔的统治下,展现出了日益强硬的态度。

    而荷兰上下对新生的资产阶级国家英格兰共和国也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敌视态度,因为掌握荷兰大权的商业资本家们害怕英国商人与他们展开竞争,因此不断从各个方面打击这些英格兰同行。

    他们最初的敌对行为始于英国内战爆发之初,当时荷兰上下一致决定对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予以全方位的支持。为此,英格兰议会不得不在1642年派遣使者沃尔特·斯特里克兰前往荷兰,要求荷兰人停止干涉英国内战,但被荷兰人无情地拒绝了——荷兰人依旧我行我素地往英格兰发出了四艘满载军械、火药以及雇佣军的船只,以支持王党作战。

    不光如此,荷兰人还对英国的王党分子给予了充分的庇护,这令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上下大为恼火。特别是已经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审判王党分子的克伦威尔对此更是愤怒,他后来曾经再度派使者前往荷兰,要求荷兰驱逐王党分子,后因英国使者在荷兰遇刺而不了了之,但这肯定已极大地恶化了双方的关系。

    如果说这一切还不足以让人相信这两个国家已处于战争边缘的话,那么去年(1651年)下半年的时候,英国议会通过的《航海条例》则已经说明了一切:英国人已经开始从法律上赋予了海军随时拦截荷兰商船的权力。

    而英国海军也从一开始就将这个法律严格执行了起来,他们先是恢复并扩大了英格兰海军的巡逻范围——以前是英吉利海峡,撑死了北海沿岸地区,现在已扩展至了波罗的海和地中海——以增强英国的影响力;然后在北美殖民地设立了海事法院,严格监督与荷兰贸易频繁的各殖民地有无违反《航海条例》的行为,特别是王党分子集中的西印度群岛殖民地(主要是制糖业发达的巴巴多斯岛)及弗吉尼亚,英国海军借故在此没收了多艘荷兰商船,进一步加重了两国间的外交纠纷。

    事情发展到今天,任何一个有点见识的商人恐怕都已经不会再对和平抱有幻想,是时候应对战争的到来了!因此,这才有了一些消息灵通的荷兰商人就近跑到东岸来进口各类物资——尤其是至关重要的粮食——因为就连他们也不确定战争爆发起来之后,英荷两国的海外殖民地之间能否还保持和平,这似乎不太可能。

    因此,基于这个思路,荷兰西印度公司的高层一面加强戒备——他们的做法是将一些商船改造为战舰,以维护北至西印度群岛、东到西非沿岸、南到巴西东北部的广大区域的航线安全,至于说英属北美殖民地,他们暂时是不敢去了,因为那里已经有英国海军的战舰在出没;另外一方面,既然已经判断战争迫在眉睫,那么默许甚至鼓励公司旗下的商船采购、囤积大量的物资,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尤其是诸如粮食、火药、军械、药品、帆布、缆绳、焦油之类的战备物资,以及烈酒、布匹、农具、豆饼、黄油之类的重要生活生产物资,都是优先采购的对象。

    毕竟,西印度公司的高层现在也担心,万一英国人脑抽了派遣军舰南下封锁西印度公司下辖的重要港口,那么他们可能将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护航,因为公司有限的资源必须优先保证巴西的蔗糖、盐、靛蓝、可可等重要物资能够安全运抵阿姆斯特丹,暂时无暇顾及的各殖民港口的定居者们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荷兰人倒了大霉,可东岸人却在不经意间笑歪了嘴。为啥?因为今年再度丰收的粮食终于有了一个买主了,而且看起来这个买主的胃口还不小,一口气就买走了价值5.5万元的小麦。这让为粮食增收而愁得不行的国家储备粮库上下顿时松了一口大气,先前他们为了处理越积越多的粮食(为了维护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国家储备粮库每年都会以保护价收购各类谷物),他们都准备上马一个大型的半机械化酿酒生产线了。

    当然了,如今粮食危机虽稍有缓解,但这个酿酒生产线仍然得上,因为欧洲的阿尔汉格尔商站已经向国内发出订单了,莫斯科公国上下对烈酒的需求还是很大的,郑勇等人打算趁着西方烈酒(白兰地)尚未大举入侵莫斯科的时候,先期把东岸烈酒(目前主要是南非生产的河中大曲)打进去,并培养好俄罗斯人对烈酒口感的偏好,这样一来以后就能更好的占据住这个市场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