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哪家欢喜哪家愁-《足坛风云路》


    第(3/3)页

    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国青队的主力人选,球队能够打进决赛,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这样漠视处之,实难服众人之口。

    足协在发布会上面对一众媒体的诘责,给出的说法是这些留洋小将受比赛减少的影响,目前的状态已难适应国奥队的战术要求;

    这又从另一方面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千方百计想着出国留洋,但是真正走出国门以后,就因为处境很艰难被放弃了,那当初的出国又是为了什么?

    留洋球员与留守球员的鲜明对比,也直观的反映出中国球员的水平有限;

    要想适应国外的节奏,还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弱势的中国足球仍然是国际足坛里的落后份子。

    足协一方面大力鼓励球员们勇于走出国门,一方面却又很现实的盯着留洋球员的实际表现;

    一旦不如意就坚决不予以采用,并没有配套的政策去保障这些球员的权益。

    他们只想着大批量将球员送出去,作为各类总结里一组漂亮的数据,支撑着全年业绩的实现;

    至于球员会面对的各种困难,他们又并没有那么着急上火,就像曹县放卫星一样,“尽管放、不管收”。

    本应就着中国足球史上第一波高质量的留洋高潮,打出一手不错的牌,但足协却将这首好牌打到烂;

    小将们的处境也成为了一面活生生的照妖镜,照出了国内足坛各种光怪陆离的景象,2008年近在眼前了,但奥运会、世界杯却又是远在天边。

    训练之余,龙天走进阅览室,拿起了最新的一期《体育日刊》,上面有署名乜济宽的一篇时评,讲的就是国奥名单和留洋球员表现的热点问题。

    借助国青队迅速上升的热度,眼光独到的乜济宽采编的系列特刊大受欢迎,他也籍此进入报社大牌主编的行列;

    作为足协的官方合作媒体,在评论国家职能部门的具体政策上,是不会采用网络上那种言辞激烈的抨击态度,深谙此道的乜济宽很好地掌握着评述的分寸;

    在文章中,他委婉的举了一个春秋时范蠡的例子,一句“蜚鸟尽,良弓藏”的古训更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科班出身的他将文字独具的力量展现到了极致。

    文末,他还呼应了夏天时争论的焦点,关于龙天滞留国内的讨论;

    主流的观点倾向于认为龙天不思进取、毫无上进,乜济宽作为一名坚定的“挺龙派”,他发出了理解支持的观点,很快就被淹没在广大球迷激进的口水之下;

    此刻,看着留洋球员们的艰难处境,证明了当初龙天的选择很明智,乜济宽的结论也多了几分可靠性;

    他不无幽默的这样表达着:“真理永远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至于得与失、成与败,还是得交给时间去论证。就像龙天选择留在国内,当初是受到了很多非议,但是到了今天再来看,你却会觉得很聪明。香,是真的香!”

    龙天看完这篇评论后,一把将报纸摁在茶几上,长出一口气感慨起来:“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我的大记者啊,你这可是把我当枪使的节奏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