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噢!” 听见杨子墨的话,巨子也放下了手中的早餐,认真思考起来。想了很久也没有好的方法,巨子难免有些失望。当眼放到了一旁的时候,他顿时有了想法。 “国师,这么早过来找老夫,想必心中一定有了计划,不妨直说。” “巨子果然不是一般人,本君这点小心思竟被你看破了。” 杨子墨微微一笑,丝毫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巨子看看此物可能做的出来,又是否能够推广开来。” 杨子墨说着话,便把怀里关于钟表的相关资料递给了巨子。 “咦,此物倒是构思奇妙,很是具有吾墨家的理念。” 接过资料的巨子,仅仅是粗略的看了一下,便知道了钟表的制作手段。 “此物的机械水平可不一般,能够做出如此细微精美的零件,足以证明制作者技艺之高超。” 看着上面这些精美细密的钟表零件,巨子摸了摸胡须,满脸都是崇敬之色。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机械生产出来的,完全不需要人工制造。科学院的机床精度还达不到制作这些零件的要求,不然的话,我们大秦也是能够做出来的。” 杨子墨拿出的资料都是早期的时钟,这些时钟还没有之后的那般精密与小巧。 远古时期原始人凭天空颜色的变化、太阳的光度来判断时间。 到了古埃及时期,埃及人发现影子长度会随时间改变。 而在秦国之前先祖们就发明了以水来计时的工具——铜壶滴漏,同时也会用烧香计时。后面工匠又发明了漏刻。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晚很多,但更为普遍。 基本上在公元1300年以前,人类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计时;漏壶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计时。 直到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腊人制造了用30至70个齿轮系统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时器。这台仪器被称为“安提凯希拉仪”,由29个彼此咬合的铜质齿轮和多个刻度盘构成,大小与一个午餐盒相当。 而之后的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北宋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