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康熙,你可别怨我》


    第(3/3)页

    住进府邸后的第二天一早,他便把吴国贵叫来,把在行军路上编制的一本《练兵纪要》交给他,让他仔细研读,三日后就用它来演练步兵,争锋营也要参加。

    《练兵纪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军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二部分就是赫赫有名的六大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下三种打法,四块一慢,四组一队。虽繁杂细致,但针对性极强,彼此并不孤立,而是相互贯通,灵活机动。

    这六大战术原则萌芽于抗战时期,成形于解放战争,在朝鲜半岛大放异彩;七十多年过去了,这六大战术原则依然光芒闪耀,纵观全世界的陆军战术,此六项依然是其中翘楚,经典永不过时。

    放回到古代,依然适用。

    第三部分:相关的口语,手语,手势等。

    吴世璠要用后世先进的练兵方式,打造出一只能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横扫天下的王牌之师!

    至于武器的改进,某天有灵感了再说了。

    “杀,杀,杀!”

    “弟兄们,今日不好好训练,来日就会死在清军的大刀长矛下!”

    “弟兄们,大元帅说了,即将颁布新的军阶制,只要你们奋勇杀敌,每个人都有晋升机会!”

    “升官发财的机会就在眼前,就看你们能不能抓住,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杀,杀,杀!”

    “冲,冲,冲啊!”

    新兵营在郊外又训练了三天搏杀术,第四天一早,便和争锋营一起开始演练六大战术原则,第一项就是三三制。

    西汉名将周亚夫的五指战术原理是,一只手有五个指头,只有五个指头攥成一团才能形成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

    而三三制思路来自三角形,三角形是几何中最基本的稳定图形,三人组成最基本的三角形,可正三角,倒三角,歪三角……由此推算,三组,三班都可采用。

    据说,如果三三制运用得好,二十七名持枪的战斗群可以控制长达八百米宽的战线;而正常情况下需要一百人。

    三三制只是步兵班组突击战术,但吴世璠创造性的把使用范围扩展到了吴军中营的编制,如有可能还会扩大到更大的编制中。

    在吴世璠亲自督练新战术仅仅三天,前方传来军报,安远靖寇大将军,贝勒察尼已经率五万人马杀到了第一道防线柳树铺!


    第(3/3)页